新華社記者 鄒雲 丁文傑 白田田
  湖南省決策者意識到,湖南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根本上是改革開放的差距。在區域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湖南與周邊鄰省未來的“較量”,根本上必定是深化改革的競爭。只有讓全省幹部群眾摸清家底、瞭解差距、認識不足,有目標地縱深推進改革,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湖南,從來就不缺乏變革的決心、勇氣和實踐。
  改革就是調整既有的利益格局,改革就是要革自己的命,改革就是刮骨療毒,改革就是自我救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滾滾浪潮中,湖南不甘人後。
  “決不能輸在新一輪改革的起跑線上!”這是湖南對於這輪改革的認識、動員、吶喊,也是奮力前行的號角。
  蓄勢待發,搏擊長空。圍繞省委“三量齊升”(經濟總量、人均均量、運行質量)戰略,圍繞7000萬湖湘兒女的小康夢,深改元年,48項重點改革在三湘大地破繭而出……
  為什麼要改革?補“三個短板”促“三量齊升”
  2月8日,春節長假後上班的第二天,湖南省委書記、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徐守盛就主持召開了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第一次會議,向全省釋放了強烈的改革信號。
  今年以來,湖南在省委書記、省長帶領下組成黨政代表團東進西突、北上南下,展開密集考察學習,先後到上海、湖北、廣東等改革前沿陣地取經。每次考察回來,代表團連夜開會談感受、談差距、談謀劃。
  今年以來,湖南一些細心的幹部發現,省政府每次召開工作會議前,省長杜家毫都會邀請一些改革領域的領導、專家,給幹部們講一堂課。比如,湖南省政府專門邀請上海自貿區領導講授自貿區改革的做法等。
  “當前,全國各地改革已成千帆競發之勢,我們坐不住,等不得。”徐守盛的這句話可以說是湖南期待改革迫切心情的寫照,而這種改革的深層次動力,則緣於湖南人對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危機意識。
  在湖南各界看來,當前湖南面臨的最大實際是“發展不足”,最大問題是“發展不優”,最大困難是“負重爬坡”,最大挑戰是“矛盾疊加”……
  針對這些短板,早在兩年前,湖南省就制定了“三量齊升”的發展戰略。“我的理解,湖南經濟發展表象在總量,差距在均量,要害在質量,因此,這一輪改革的方向就是總量、均量和質量的‘三量齊升’。”湖南省委深改辦專職副主任秦國文說。
  從總量看,湖南面臨“前堵後追”的競爭局面,GDP總量一度全國第九,2012年被湖北反超,降為第十,與排第八的四川的差距也拉大到1695.6億,且增速低1.3個百分點。
  從均量看,湖南人均GDP低於全國4800多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246元、477元,而且城鄉、地區之間的差距明顯,發展很不平衡。
  從質量看,湖南農業大而不強,重化工業比重較大,六大高耗能產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5%以上,大中型企業比重很低,2012年大中型企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41.4%,而山西、安徽、湖北、河南等4個中部省份則超過55%。
  “‘三量齊升’找方向,‘三個短板’找突破,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領域的改革。”提起湖南改革的脈絡,秦國文如是說。湖南省經過把脈省情,分析認為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開放型經濟、非公經濟、縣域經濟薄弱等“三個短板”。“而這三個短板,就是湖南此輪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知不足而後奮進。改革開放之初,湖南的一車生豬換回廣東的一車礦泉水的情景,既是真實的寫照,更是對湖南的“刺痛”。湖南省決策者意識到,湖南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根本上是改革開放的差距。在區域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湖南與周邊鄰省未來的“較量”,根本上必是深化改革的競爭。只有讓全省幹部群眾摸清家底、瞭解差距、認識不足,有目標地縱深推進改革,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改革怎麼“改”?用“放收之道”統攬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路決定出路,做好任何事情都必須從提高思想認識、釐清思想觀念入手。
  全面深化改革怎麼改?湖南主政者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明確要求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放活市場“無形之手”,完善社會“自治之手”,積極主動放掉應該放的權,全力以赴履行好政府該履行的職責。概括起來,就是該放的堅決放開,該收的堅決收緊,用“收放之道”統攬整個改革。
  早在2013年7月,長沙海關率先在全國海關為權力“鬆綁”,對180項業務審批事項中的64項進行取消、下放、轉移等調整。
  去年10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向長沙市下放45項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涉及發改、工信、財政等近20個部門和單位。
  今年1月份以來,湖南省先於全國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放寬了註冊資本、住所等登記條件,由以前的“實繳制”改為“認繳制”,引發了創業熱潮。
  今年以來,湖南省在全國率先出台了《關於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公共領域投資的若干意見》,首批民資進入公共建設領域投資項目124個,總投資額1710億元。
  國務院下放的27項行政審批事項已全部銜接落實,湖南省本級取消行政審批項目60項,向市州下放76項,各市州行政審批事項全面精減。長沙市僅保留180項本級行政審批項目,比廣州、武漢還少。
  ……
  然而,與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從而最大程度釋放改革紅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資源環境的保護方面,湖南省卻是越收越緊。
  出台《湘江保護條例》、關停1000多家重金屬企業、劃定生態紅線、實施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經濟相對欠發達的湖南成為一張亮麗的名片,領全國之先。早在2007年啟動的長株潭“兩型社會”國家試驗為湖南的這項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僅僅是簡單的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不是限制經濟發展,其核心是通過資源環境的硬約束倒逼產業升級,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生態承載之間的關係,推進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湖南省委常委、長株潭試驗區工委書記張文雄說。
  2013年,湘江保護與治理被列為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同年,備受關註的《湘江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江河流域保護的綜合性地方法規。地方立法,與政府決策形成合力,共同為湘江母親河的保護與治理保駕護航。
  9月29日,湘潭竹埠港工業區最後兩家化工企業關閉停產,這個有著半個多世紀里程的化工工業區“壽終正寢”,數十家企業被關閉,體現出湖南在環境保護方面“容不得任何商量”的硬度。
  由於歷史污染嚴重,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婁底錫礦山、長沙七寶山等地被列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七大重點區域。2011年8月,湘潭市政府主要領導向省政府遞交了工作責任狀,限期關停竹埠港化工企業。
  改革改什麼?48項重點改革縱深推進
  全面深化改革,湖南省要改什麼?
  “中央是6個專項改革,我們根據本省實際,分解為9大類改革。這9大類改革中,我們確定了48項重點改革任務,目前除3項需要等國傢具體政策出台後才能啟動外,已完成3項,其餘42項改革任務正在抓緊推進。”秦國文說。
  根據《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4年工作要點及責任分工》,明確今年改革的9大類任務,分別是行政機構改革、經濟體制改革、農村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民主法治改革、紀律檢查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9月份以來,湖南與物價相關的新聞改由“發改委”對外發佈。將物價局併入發改委,這隻是湖南省推進機構改革當中的一項。
  機構改革就是“革”政府部門的命,從來都是最難的改革。湖南省為什麼將機構改革看得這麼重,率先要推進機構改革呢?用徐守盛的話說就是,“要突出解決體制機制弊端,減少政府管制事項、行政審批項目、辦事環節、行政事業性收費,做到該放就放、應減必減、能省則省、當免即免。”
  為進一步簡政放權,激發湖南經濟發展的活力,不久前,湖南省發改委宣佈取消13項、降低5項、市場化14項經營服務性收費,初步匡算,每年可減輕企業負擔2.7億元,減少政府管價金額20億元以上。
  今年4月,湖南省出台“國有企業改革30條”,成為繼上海之後第二個出台新一輪國企改革政策的省份。湖南國企改革措施一經公佈,立即引發投資者追捧,“湘股”一度高漲。值得一提的是,總部位於長沙的中聯重科,其混合所有制的發展之路被國務院國資委確定為改革“樣本”,亦成為湖南省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模板”,目前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取經者”。
  推進兩型社會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差異化產業和考核政策、推廣清潔低碳技術、建立市場化環保機制、終身追究責任……以改革創新精神打好污染治理攻堅戰,沉下心來當改革“工程師”和“施工員”,從“GDP崇拜”中頓悟轉型,從粗放發展中去偽存真,從既得利益中“撥亂反正”,湖南新一輪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箭已離弦。
  然而,改革絕非一蹴而就,湖南省並不是沒有感覺到推進改革的難度和危機。改革是系統工程和持久戰,最怕“雷聲大、雨點小”,最怕“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為了使改革措施落到實處,湖南省建立了對各項改革的跟蹤督促和對重大改革事項的協調、審查、評估機制。“省委省政府圍繞改革落地,出台了一系列規章制度,把每一項改革任務分解,狠抓落實,我們每月監測一次,前段時間還分了8個組在全省開展了改革大督查。”湖南省委深改辦處長唐超群說,目前,正在制定對責任單位和地區的考核細則和評估辦法。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只要認定的事,湖南人絕不輕言放棄。“我們要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風將改革進行到底!”湖南省長杜家毫滿懷信心地說。  (原標題:湖南:“三量齊升”戰略背景下的改革實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y59oyaeb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