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下行趨勢明顯,各界聲音魚龍混雜。前幾日,網絡瘋傳一篇署名萬科執行副總裁《全國房地產將下行搞不懂北京樓市》的發言。儘管萬科發表聲明稱,文中信息不代表萬科公司和毛大慶個人觀點,網上流傳的發言稿中部分內容並不屬實。但這篇文章依舊引發各界震驚,讓市場風聲鶴唳。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近日,南寧、無錫、杭州蕭山區通過鬆綁限購、下調購房入戶標準等方式救市,而天津濱海區、福州、鄭州官方也已放出消息,擬分類、分地區對購房政策進行調整。“房價還沒怎麼跌,地方政府比我們還著急。”一位在全國多地有項目的開發商向《華夏時報》記者直言,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的慣性很難改,只要明白這一點,就知道政府肯定會出手救市。(5月5日《華夏時報》)
  每逢經濟低迷和看空房地產聲音越來越多之時,一些地方就期待通過鬆綁限購等方式救市。不否認,限購這樣的行政調控手段確實有很多問題。新一屆政府一年多以來的施政行為表明,房地產調控去行政化的預期越來越強烈。但此前房價大幅上漲的因素非常複雜,既有貨幣原因,也土地壟斷之弊,還有戶籍制度、收入分配、保障房不給力等原因。迄今為止,這些問題無一得到解決,如果僅僅放鬆調控,特別是放開限購,恐怕並不合適。
  可以設想,如果沒有房地產調控,包括限購措施,完全由所謂的市場來決定房價走勢,如今的房價可能會更高。當然,理論上說,商品房價格應更多由市場說了算沒錯,但中國的房地產行業還遠談不上“市場”。特別是土地供給完全被政府壟斷,土地財政被綁架深重,地方債務壓力很大,這樣的實際情形之下,如果不限購,意味著該市場的沒市場,不該市場的過度市場,倒霉的只會是普通購房者。
  最理想的結果是,建立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各界對此期盼備至。但按照經濟學家趙曉的觀點,這至少包含六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重新梳理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與財權關係,建立完備的地方稅體系,讓地方財政收入更多地依賴於存量房產而不是增量房產;二是給地方財政預算施加民主監督的硬約束,抑制地方財政支出的無限制膨脹;三是改善收入分配結構,減少貧富差距;四是儘快建立完善的房產稅差別化征收體系,保障合理性住房需求的同時,給投資性和投機性購房者施加“懲罰性”成本,目前上海和重慶試點的“象徵性”房產稅政策肯定不行;五是構建商品房、限價房、廉租房、公租房等多層次的住房體系,該市場化的要市場化,不該市場化的千萬不能市場化;六是重建土地制度,打破政府一手壟斷土地的市場格局。
  顯然,以上六點,我們無一條可以立即實現,甚至很多還完全沒有影子。在此情形下,允許地方政府放鬆調控,實際是走上了過去的老路,對債務深重、被土地財政綁架的地方政府來說,無異於飲鴆止渴。誠然,鬆綁限購等措施終究有一天會退出歷史舞臺,但不該是今天。
  各地的救市政策一點也不新鮮,在上一輪調控中就有一些城市使用過,譬如重慶,包括後來不少城市。後果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如不加以禁止,必然給市場傳遞錯誤信號,那些目前觀望中的城市也會加入救市的行列。當越來越多的城市衝破調控,必將進一步倒逼中央政府放鬆調控。在未對房地產調控形成長效機制,相應配套改革沒有進展的情況下,貿然救市絕不是有益於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好棋。
  文/張燕  (原標題:鬆綁限購等救市預期不應被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y59oyaeb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